俄乌冲突背后的AI战争博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纳卡冲突 舆论战 俄乌冲突背后的AI战争博弈

俄乌冲突背后的AI战争博弈

2024-05-31 1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深度学习的虚假战争宣传、社交机器人的舆情控制、人脸识别下的定点清除、AI(人工智能)作战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战场由物理域、信息域,延伸到了认知域、社会域,呈现出物理域、信息域、社会域和认知域四域联合对抗的全新战争形态,是一场核威慑下智能战、生化战、网络战、贸易战、金融战的多域混合战争。

    明战与暗战:两个层面的两场战争

    俄乌冲突是人类智能时代的第一场战争,也是人工智能显示身手的舞台。在这场仍在持续的“混合战争”中,因深度学习的虚假战争宣传,使人们犹如置身“云里雾里”,难识“庐山真面目”。有学者称,我们正在见证克劳塞维茨“全面战争”概念的实现,社交媒体的强度和即时性正在制造一种新的“战争迷雾”。

    事实上,俄乌冲突以来,一直存在着明战和暗战两个战场。从有形战场上看,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的特别军事行动,是一场军事硬实力差距悬殊,呈一边倒的不对称战争,俄罗斯可以取得“速胜”;但在无形战场上,却是美西方主导的针对俄罗斯的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全球性、全域性的对抗,形成了态势鲜明的不对称性,逐渐将战争拖入“泥潭”。

    俄乌冲突,衍生出“TikTok战争”“全球共时性”“混合战”等许多战争新名词。这除了有战争迷雾导致的战场信息真假交织纠缠、澄清与混淆几乎处于同等程度使人难以“看懂”的原因外,究其本质,则是战争形态正在由信息化向智能化加速演进,人工智能改写战争制胜机理所带来的军事变革的必然结果。

    目前,在战术层面,还很难说清俄乌究竟使用了多少人工智能武器。但在战略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却无所不及。这也是网络上大量出现“俄乌冲突是第一次‘智能战争’”“俄乌冲突已成人类首次AI战”“俄乌冲突成为了人类首次与AI系统较量的战争”等说法的根本原因。有据可查的,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直接将俄乌冲突描述为“第一场由仅拥有智能手机却被超级赋权的个人在TikTok上报道的战争”。

    核威慑背景下:智能威慑端倪初露

    俄乌冲突以来,始终笼罩着浓郁的核威胁气息。202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130800枚核弹头,其中俄罗斯和美国各占6255枚与5550枚。被部署在导弹上随时可以发射的,俄罗斯有1456枚,美国有1357枚。而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今年年初就曾表示,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已经处于战备状态,其中95%的陆基洲际导弹处于战斗值班状态。毫无疑问,数千枚蓄势待发的核弹,是俄罗斯遏制北约的战略生存“压舱石”。

    透过俄乌冲突的核威慑,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俄乌双方在战役层面以“发起人工智能攻击”作为威胁手段。这应该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首次智能威慑。俄乌冲突之初,乌克兰副总理兼数字化转型部长米哈伊洛·费多罗夫曾呼吁组建“IT军队”,通过加密货币等智能技术体系来协助战斗。其后,他又喊话各大互联网公司终止俄罗斯业务,组织黑客攻击俄罗斯网站。费多罗夫直言,他的目标是制造“数字封锁”,让同一代的俄罗斯人生活得非常不愉快,非常不方便,从而质疑这场战争。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早在冲突开始前,就有美国官员称,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美方准备让俄罗斯付出“沉重而高昂”的代价,制裁重点包括智能手机、飞机的零部件等。另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费多罗夫组织志愿者,组建了一支乌克兰“IT大军”,约有27万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展开“攻势”。在费多罗夫的施压下,包括微软、亚马逊和苹果等在内的美国主要企业均采取措施,限制在俄罗斯销售新产品。从3月10日开始,国际支付系统维萨和万事达卡已暂停在俄罗斯的运营,苹果、谷歌和三星的支付系统在俄也已不可使用。

    针对乌克兰“发起人工智能攻击”的威胁,俄罗斯人工智能专家塞缪尔·本德特发出警告:“俄罗斯最成功的人工智能应用是在信息和网络战中,如果西方增加对乌的支持,让俄觉得受到直接威胁,可能会影响英国某些政府部门、机构和官员。”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也曾表示,俄军正通过人工智能装备“发展非核手段战略威慑力量”。

    乌克兰:AI系统试验场?

    现实生活中,AI无处不在。通过智能手机分析我们的阅读、消费等习惯,精准地向我们推送内容、广告等服务,就是AI系统之所为。战争中,AI系统通过对目标人群实施监听定位,并利用算法从海量的监听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就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一个个监听设备。据外媒Wired报道,由美国人工智能企业Primer开发的一种人工智能(AI)工具正在被用于窃听俄罗斯士兵在战场上的通信内容。该工具能自动抓取、转录、翻译和分析俄军采用未加密通信通道进行的对话。

    近期,随着俄乌冲突被带上热搜的技术是“人脸识别”。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作战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是计算机视觉,使用机器学习工具分析图像等数据已经在情报界得到很好的应用,其核心是图像和目标的检测、分类、识别和定位。利用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方法,人工智能已能从海量图像数据中快速、精准地识别和锁定敌对目标。据路透社报道,美国人脸识别公司Clearview AI向乌克兰政府部门开放人脸数据库,通过其在俄罗斯社交平台上收集的图片及搜索引擎,可以识别俄罗斯特工、确认死者身份等。乌克兰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除了实现对重要目标的识别外,还识别俄军战俘和阵亡士兵的身份,并把相关资讯公开,进行心理战宣传,这也引发了极大争议。《华盛顿邮报》评论道:“这可能是面部识别技术迄今为止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次应用。”

    使用人工智能收集和分析数据最终有可能成为战场作战的核心。前不久,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发布推文称:星链服务现在已在乌克兰启用,后续还会提供更多终端设备。“星链”计划是马斯克2015年1月提出的,计划2019—2024年间向近地轨道发射约12000颗卫星,形成一个3层网络的巨型“星座”。至2021年9月,已有1800颗卫星进入轨道。“星链”是美军功能最强、最完善的一套太空军事体系,可构建全球无盲区波束覆盖,提供全天候、高速率、低成本的军事通信能力;可构建一个“透明”战场,进一步提升军队导航定位系统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可实现对地面导弹基地实时监控,大幅度提高反导效率;可提供超视距通信服务,大幅度提升无人机作战的突发性和操控人员的安全性;可实现近乎全天候不间断的侦察和监视,利用计算体系的大数据分析辨别目标,识别大中型武器系统等。

    有分析称,在AI+空间技术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几乎是在战场“裸奔”。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提供的类似AI服务器群等大量人工智能方面的支持,使乌克兰具备了从天基、空基到陆基的全频谱战场态势感知能力。AI服务器群或许通过深度搜索算法和传统的基于马科夫链的巨型偏微分方程矩阵计算,实时对战场进行形势判断等兵棋推演。在强大的战场感知能力和AI模式下的兵棋推演计算下,乌克兰能适时了解对方兵力部署、火力配置、后勤保障基地、运输能力、部队运动方向等,并快速得到作战方式、突击方向、人员伤亡预估、火力投送规模、后勤保障等诸多方案。有报道称,俄乌冲突中,乌军还通过路边监控系统、无人机等手段广泛收集俄军参战人员数据信息,经作战平台、人脸识别等系统进行目标身份确认后,结合北约情报部门最新GPS等地理位置技术,迅速定位并实施精准打击。

    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乌克兰提供大量AI支持的同时,俄罗斯也利用发达的卫星网络,依靠AI系统及时收集、获取、分析、计算与乌克兰军事实力有关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发动进攻,并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统计、分析战损情况,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战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与美西方策动、动员的全球范畴的自下而上的高度协同、全盘谋划、实时联动的战争相比,俄罗斯在新型网络战、舆论战、贸易战、金融战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以往,断水断电断网是战争的常规操作。但智能化战争,AI基础服务或许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运行AI应用需要算力,算力需要基础设施,如果数据中心、云服务被终止,无人机、无人坦克等无人装备以及各种大脑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能源”,更别提可持续的有力后勤保障了。

    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AI深度影响战争局势的同时,战术层面的无人机等智能武器的使用屡见报端。有报道称,为加速战争进程,俄军除首次应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图-22战略轰炸机等“大杀器”外,还动用了“猎户座”“前哨-R”察打一体无人机和“海鹰”“超光束粒子”等无人机。其中,一种名为扎拉·基布的“游荡弹药”,因多次摧毁乌克兰的军火仓库和装甲车辆等重要目标,多次被媒体报道。“游荡弹药”堪称无人机+导弹的合体版,既有无人机小巧灵活的特点,又具备导弹的杀伤威力。它还装备了光学有效载荷,能够为俄军提供一定的前线情况。据美国《国家利益》网站报道,俄罗斯摩步旅和坦克旅均拥有一个无人机连。

    乌克兰方面引人关注的无人机是由土耳其提供的“拜拉克塔尔TB2”攻击型无人机。该机可携带4枚 MAM-L 和MAM-C导弹,不仅能够发动进攻,还可用于侦察,能向后方实时传输高质量图像。在纳卡冲突中,TB2曾大出风头。前不久,美国公布了对乌克兰的又一批军事援助清单,其中包括超过700架“弹簧刀”战术无人机。该机较大型号“弹簧刀600”是一种遥控、单兵便携式自杀式无人机,可以摧毁40千米范围内俄装甲车辆。较小型号“弹簧刀300”的单价只有6000美元。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俄罗斯还怀疑美国无人机援助了乌克兰军舰。

    除TB2、“弹簧刀”等国外援助的无人机外,乌克兰大量使用了本国制造的低成本商用无人机,如带有3D打印尾翼的改装版RKG-3反坦克手榴弹,可由无人机稳定投放,它们更像弹药而不是飞机。这种商业技术与军用技术组合使用,从根本上扩大了战术创新的可能性。对此,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治理项目主任格雷戈里·艾伦2022年5月13日专门发表文章,重点分析了俄乌冲突中商业无人机、AI、太空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美国的启示。文章谈到,虽然“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美制“标枪”反坦克导弹在乌克兰战场取得巨大成功,但并不能被视为美国防工业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乌克兰所取得的作战成功,除了与使用美国先进军事技术有关外,还和乌克兰将商业技术迅速转化为军事能力方面的独创性有关。在此次战事中,乌克兰对无人机、人工智能、太空等商业技术的应用,达到了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此方面,美国防部应引以为鉴。

    美军利用智能算法操控战争?

    俄乌冲突还在继续,但它所带来的关于战争算法的思想冲击却是革命性的。五角大楼联合人工智能中心主任杰克·沙纳汉说:“我们究竟该如何预见战争的发生? 这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算法。”“如果一方拥有机器和算法,而另一方没有,那么后者就面临一场不可估量的高风险战争。”

    战争算法在俄乌冲突中的作用是被高估还是现实?

    2022年1月16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五角大楼正在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研究俄军5种不同的战役选择和发展方向。据此有人推断,美军在将算法应用于情报搜集、舆论控制、颠覆政权、网络攻击、指挥控制、效果评估、战场局势把控等,以此操控战争走向。其依据是,美国在俄乌全面冲突之前就说俄罗斯要对乌克兰发起进攻,以及美国提供的无论是消息还是战损情况竟然都和俄军的差不多。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说美国AI系统很早就已经开始监控俄罗斯军队,根据卫星、无人机、预警机等各个渠道获取的情报,经过AI系统分析发现,俄军的坦克部署、人员调动,特别是弹药、燃料和其他补给储备,不是一场演习需要的数量,而是一场大战役的储备量。甚至有分析认为,冲突以来,乌克兰军队的指挥通信系统都被美国的AI系统控制,对于俄军的军事动态、行动步骤、军事行动等,依据人工智能系统和战场情报相融合,通过AI、算法、兵棋推演等手段,都会得出相对准确的预判,乌军特种部队发动的数百次伏击战,依靠美国的AI系统和情报。

    或许以上说法都不能称其为“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乌克兰确实有一支由计算机专家组成的“IT志愿军”。其主要任务就是代表乌克兰攻击俄罗斯目标。智能化战争,AI和算法正在成为战场科技主导。算法的出现,标志着构成战斗力的要素发生了重大改变。谁的算法迭代升级快,谁的决策就越符合对抗态势,谁就能在智能化战争中占据先机。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